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米花山脚下,有1座青山围绕的赤军义士墓。墓碑上的红星在青山映托下分外刺眼。7月3日,当记者离开这里时,看到人们在这里凭吊,并敬献了花篮。
75岁的才湾村村平易近蒋石林向记者报告了1段祖孙5代保卫赤军墓85年的故事。
米花山是湘江战斗脚山铺阻击战的主要阵地。1934年11月下旬,赤军离开才湾村驻扎。
蒋石林说,父亲回想,赤军的宣扬队先到村里,贴口号,做宣扬,辅助村平易近扫地、担水。赤军兵士不扰平易近,用大众的食粮跟柴火时1律按时价付钱,与军阀军队构成了赫然对照。
“这让各人感到赤军纷歧样,是辅助贫苦人的。脚山铺阻击战打响后,村平易近们自发构造起来给赤军送饭、送水跟领路。”蒋石林说。
“湘江战斗战役很剧烈,当初山上还保存着战壕跟机枪掩体,咱们小时间在山上顽耍时还找到了良多弹壳。”蒋石林说,“父亲说,赤军都很年青,就义时有的才10多少岁,年纪年夜1点的才21056岁,让人很肉痛。”
战役停止后,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带着12岁的蒋受宇去间隔自家老宅34里外的米花山砍柴。在乱树丛中,父子俩发明了7具赤军尸体。
“父亲说,固然事先有些惧怕,但1想到赤军是为了老庶民才就义的,他们就感到不克不及不论,因而把7位赤军义士的尸体埋葬了,并用3块砖头在埋葬地做了暗号。”蒋石林说。就如许,这片树林中多了1座微隆的小土包,尔后县里又出资从新修理了赤军义士墓,7位赤军兵士的英魂在此长逝。
“从懂事起,我就听父亲讲了良多遍爷爷埋葬就义赤军的故事。”蒋石林说。父亲逝世后,蒋石林又把这个故事讲给后代、孙辈听。与父亲昔时1样,蒋石林每一年明朗跟大年节都带着孩子们来省墓。平常,他也会过去看看,除除草。
“我对儿孙们说,明天的幸福生涯来之不容易,不克不及忘却从前,要生生世世想着赤军的好,要尽力任务,好勤学习,为建立国度多着力。”蒋石林说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敏)